菇菇家族的傳承──窺見新社的香菇產業
新社,位在台中市的中部,沿大甲溪北到南帶狀分布,呈狹長型。這裡,白冷圳是新社的命水,丘陵地勢,群山環繞,雨量豐沛,因此農業發展蓬勃,以花卉、香菇、葡萄、枇杷、楊桃等作物為要。而香菇,則是新社區農會近期的重點輔導項目,甚至自創品牌打入全聯等大型通路市場。為什麼香菇產業在新社有如此潛力,讓我們一起瞧瞧!
新社不只有花海 還有香菇海
來到新社,在地的社區發展路線往休閒產業前進,近幾年「新社花海」的活動規劃、庭園咖啡等悠閒場所為新社帶入大量的觀光人潮。當你經過新社地區,路旁除了櫻花樹、果樹、還有一間間大坪數的鐵皮屋,而這樣的建築,八九不離十就是所謂的「菇寮」。
賣菜賣出興趣 回家種菇菇
呂家,在新社一代幾乎家族世代都從事菇產業,呂家的一位年輕的女孩佩紋,也從白領上班族,回家承接了養菇的使命。剛開始,她興沖沖的跟著自家阿嬤上街市兜售,賣不是香菇,是阿嬤自己種的葉菜,賣身體健康的那種,跟著跟著,也賣出些興趣。從販賣這件小事,激起她思考:香菇怎麼種才能賣得好?從五分地的菇寮開始,這位女孩一個跟斗翻進了香菇世界。
菇是這樣長出來的
佩紋決定投入養菇前,去上了不少栽培香菇的課程,從課堂上老師的指導再對照自己種菇的狀況,反覆修正。香菇產業對多數人來說是神祕的,雖然平常隨手可得各式各樣的菇類,卻不知道香菇怎麼種出來的。不過,大家應該知道,香菇其實是一種蕈類,也就是從「菌」開始長出來的。近幾年雖有自家養菇包的熱潮興起,然而,要種出一朵朵飽滿厚實的香菇,實不容易。
濕度與溫度的雙重挑戰
養菇得從「菇包」開始,一般的養菇戶從菇包工廠購置太空菇包,內容物多是木屑或麥粒等成分,為了讓菌有附著物,然後經過三、四個月的走菌,當整個菇包內佈滿白白的香菇菌絲,菇菇就可以開始長大了!但風險就是,如果環境的濕度與溫度控制不良、環境中汙染物多,或一開始投菌時夾帶了不好的菌種,輕則長不出好菇,重則整個菇包就毀了。
菌種逐年「弱化」 菇菇產量變少了
但菌是怎麼來呢?聽佩紋說,台灣僅有兩家製作菇菌的研發團隊,也就是說,全台所有菇農,只能從這兩家菌場取得菇菌來養菇。如此寡占的市場是因為養菌其實門檻極高,需要在無雜菌的實驗室裡小心培養,而數十年來關在實驗室中的培菌,竟面臨了菌種「弱化」的情勢。佩紋的阿公是養菇走入太空菇包時代的第一代人,當時一個菇包可種出5-600公克的新鮮香菇,如今,菇菌弱化的結果,一季僅剩下約300公克的菇,菇包成本沒降,產量卻硬生少了一半。
收成,與時間的車輪戰
養菇的關鍵除了菇寮的環境控制外,走菌過程大多注意澆水及通風,佩紋家的習慣也不使用任何藥物。但進入採收及烘焙過程,才是影響菇菇賣向及口感的重要環節。一般來說,一季菇的生長循環約莫七個月,前端就花了四、五個月在養菌及刺激菇包以利菇菇生長;後面剩下三個月左右就進入菇菇不斷長大、緊湊採收、瘋狂烘焙的地獄循環。蕈類的生長速度很快,佩紋說:「我就曾眼睜睜看著,我在前面拼命採,後面菇一直『開花』的慘況。」每一位菇農,都希望自己的菇又大又厚,這樣價格才會好。但菇就像人一樣,有高有矮有肥有瘦,他們會盡量等菇長到極致的狀態才採收,往往一不小心,蕈傘就從美麗的內彎弧度,往外翻開了(就是所謂「開花」) 。這樣的菇烘起來就扁扁的,價格也大打折扣。
30個小時及四階段細火烘培 挑戰最高品質
進入烘焙,又是另一場考驗。佩紋的香菇堅持每天採收後迅速冷藏,隔日進烤箱,絕不拖延。香菇的香氣與口感的關鍵都在烘烤部分,一般分為四個階段,不同溫層,仔細觀察香菇乾溼變化,慢慢地烘乾,如此,香菇的香氣濃郁飽滿,含水度低保存時間長,且口感Q而紮實,不會咬不斷或軟爛。這樣一個烘烤的循環就需要30個鐘頭的細細雕琢,接下來連續兩、三個月的不間斷的採與烘,磨練著這位年輕女孩的毅力與耐力。對自我要求高的她,更於入行第三年貸款購置自己的烘烤設備及選菇機,希望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,沒有他人催趕的壓力下,好好的將香菇們醞釀至最好狀態。
美味香菇的未來
初嚐佩紋的香菇,光打開密封袋,撲鼻而來的是一股富有層次的香氣,先是乾香菇溫暖的烘烤香,再是一股回甘的濃醇芬芳。而香菇浸泡後,釋出的氣味更是溫潤而豐厚,不論煮湯或爆香,都讓人充滿驚豔,食材表現非常高端。品嚐美味的香菇時,思考的不只是佩紋家族對香菇的傳承與執著,對菇產業也稍稍一解神秘面紗;同時,卻也對菇菌供應限制及弱化感到憂心。台灣菇業工業化已是現實,然而,在分工越趨細緻的情勢下,菇農能夠掌握的生產資源越來越少,無法技轉的菌類培養技術或菇包代工制度,不免令人每吃一口豐美的菇,都思索著菇產業發展的艱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