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的不只是田,是一種生活態度──農田裡的哲學家
來到位於台南學甲的「志佳園」,不禁讓令人懷疑自己到底是來到農場還是花園?先是看到兩座大大的溫室、平坦的紅磚步道、五彩繽紛的風車、以及廢棄物回收彩繪的娃娃點綴四周,一股陽光又充滿活力的氣息瀰漫著。溫室裡栽種小番茄,一旁是排列整齊的玉米筍植株,夕陽映照著玉米的綠葉,透著溫暖的光線。農場主人吳明哲先生說:「前面是園藝,後面才是農藝。」
倒風內海的土質讓番茄甘甜美味 適地適種最重要
志佳園的這塊地過去是「倒風」內海,就是俗稱的潟湖,蒼海桑田,湖水流乾,留下的土壤屬於鹽分地帶,因此能種出滋味迷人的小番茄,不需要沾梅粉也能帶出甘甜味,齒頰留香。為什麼這塊地加上小番茄會這麼厲害?明哲說:「重點就是要適地適種,以及觀察地方的微氣候。」其實土壤是有記憶的,她會記得自己身上曾經長過的作物,「選對、種對」自然事半功倍。對明哲而言「農業是踏在泥土中的行業,必須要順應四季與自然。」他從不測番茄甜度,他說:「滋味對了,她(番茄)會告訴你!我們的番茄不是泡沫紅茶,不能選幾分甜,我只會告訴你她是自然甜~」也許就是跟著土地與自然的運行而生,順天應時,才能夠種出這麼到位又高品質的農產吧!
與社區的親密接觸
這個座落在學甲社區中的小小農場,與在地社區間發生有趣的互動。起初,明哲與妻子租下這塊地,希望經營CSA(社區支持型農業),但在學甲這鄉村,家戶都能種上一些簡易的蔬菜水果,想推動社區一起種菜買菜其實不容易。吳先生思考著找到這片土地的「優勢」,便以小番茄及玉米筍,抓住社區居民的胃。漸漸,騎車經過農園跟他買番茄與玉米筍的居民越來越多,還有一些出外打拚的子弟放假回家,跟他訂農產或是團購,把家鄉的好物帶到台灣各地。這樣的社區型農業,何嘗不是另一種支持系統呢?
台灣的未來在農業 農業的未來在青農
明哲原非農民,近幾年從農,剛開始到處去找老師、朋友學習討教,直至今日成為台南青農聯誼會幹部之一。希望透過主動的溝通、關懷去認識新加入農業行列的「小嫩農」,給予情感與網絡間的支持;第二步則是在耕種技術上做交流,教學相長;最後,分享成立品牌、銷售、行銷等經驗。就像是母雞帶小雞,明哲說:「台灣的未來在農業,農業的未來在青農。」想把大家口中的「夕陽產業」重新振興起來,讓大家看到農業的希望,必須有更多年輕的力量一起加入。
來源、品質與誠信是食安鐵三角
面對消費者明哲期許給最好的,堅持開花之後就不再用藥,就是要給消費者無毒健康的水果。也定期讓土地休息,運用泥土的自然力量將毒物代謝。在自產自銷的經驗中,他認為有三大要素:「來源」、「品質」與「誠信」,是長久經營的必備項目。明哲認為務農將農產品的品質顧好,顧客自然會上門,就像是「黏住」一樣。他對自己的產品很有信心,無論是生產過程用心照顧或出貨嚴格品管,每一件商品皆不假他人之手,堅持要把最好的賣給消費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