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也要有自己的台灣好牛
「台灣有自己的肉牛嗎?」可能有許多人有這樣的疑問。其實有的,但比例非常低。據農委會100年的統計,國內牛隻屠宰頭數30,831頭,屠體重約6,169公噸,與進口牛肉92,623公噸相較,自給率僅約6.24%。可想而知台灣的牛肉已成寡佔市場,在一般消者還沒嘗到前,已先被識貨的饕客分食,多數人連台灣牛肉是什麼滋味都不知道。
愛吃成癮 聊落去當起菜鳥牧農
我們常說挑選食物里程短的食材,最重要的就是食材新鮮度,而新鮮度直接影響了吃的口味、口感,台灣牛就是有這樣的優勢。在雲林虎尾的芸彰牧場主人──張志名,因愛吃美食,特別是牛肉,他心想「台灣是否能推廣安心又好吃的牛肉讓更多人吃到?」;加上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令他思索自己也許是時候挑戰理想。決心從玻璃面板技師轉而投入畜牧這個完全陌生的領域,從頭學起,即使背負貸款也堅持養出最好的台灣牛。
酒糟、稻草、玉米葉、次級紅蘿蔔 廢棄格外品在牛廠變黃金
台灣的肉牛幾乎都是乳公牛,乳牛若生下公牛無法產奶則成為肉牛飼養。張志名的牧場近三百多頭乳公牛,他為了把關牛肉品質,選用閹牛比較不腥,肉質更嫩,但換肉率較差,屠體率(純肉)就會變低;也不讓牛肉吃玉米飼料,收購當地農產加工廢棄物如:酒糟、稻草、玉米葉等,還有次級品的新鮮紅蘿蔔,均衡牛隻攝取的營養。各種餵食材料都盡量選將被丟棄的東西,對牛來說卻是很好的食物來源,盡量不造成資源的浪費,形成一個在地的經濟循環。
舊牧場升級 給牛隻最好生長的環境
約四分地的芸彰牧場,由舊牧場改建,並新增灑水、消毒管線,每天都會灑水散熱並消毒,讓牛隻的生長環境更穩定、安全。張志明日常的工作都會巡牧場,看看每隻牛,了解他們的剩料狀況,監控牧場溫度及整潔。每天的相處,幾乎每隻一牛他都能辨識,牛隻也因為經常看到人而相對溫馴和善。一頭閹乳公牛從小養到能賣需要二十二個月,而六百公斤的牛僅有兩百公斤的肉,可見台灣好牛肉的稀少珍貴。
產地到餐桌 讓消費者吃到最新鮮的台灣味
幾年下來的畜牧經驗,張志名已相當上手,牛隻越養越好,搭配自己經營的台灣牛餐廳,致力推廣安心又高品質的台灣牛肉,讓越來越多人知道台灣本土也有這麼好的肉品。初嘗溫體牛製做的熟成生牛肉及火鍋涮肉片,驚艷無比!用鮮嫩甜美已經不足以形容這般美味,邀請大家一起來嘗嘗台灣用心飼養的新鮮好牛肉,自己吃最知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