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看過這麼快樂的鴨
一個晴朗的天氣,我們驅車前往桃園大溪,準備拜訪一個第三代返鄉接手蛋鴨養殖場的大哥──曾貴楓。過去對蛋鴨並不了解的我,第一次造訪蛋鴨養殖場,映入眼簾的居然是「沒看過這麼快樂的鴨」。
擁有自己泳池的快樂鴨
吾非鴨,焉知鴨之樂。其實不該這樣假設牠們的心情,不過這真的是我第一次看到配備埤塘的蛋鴨養殖場。埤塘是桃園在地的經典地景,早期用來灌溉、養殖等,但近年管理越趨嚴格,申請不易,曾大哥目前使用的埤塘在三十年前就登記為養殖用,世代靠著鴨蛋作為經濟來源。
僱工俐落地沖洗著環境,鴨子們在水池中上上下下,無拘束的自由來去,水中嬉鬧,岸邊理毛,有的鴨子還三兩成群的玩耍,好似每隻鴨臉上都帶著一抹幸福的微笑。曾大哥說,鴨的產業鏈分工是很細緻的,從育種、生蛋、小鴨、中鴨、蛋鴨等等都人做。台灣的蛋鴨只有一個品種,他的鴨子約莫一歲到這裡,適應兩個月,訓練好牠們習慣產蛋的位置後,開始可以自由活動。
自然放養 只產高品質的鴨蛋
他們從不逼迫鴨子產蛋,餵牠們吃無添加的飼料,不限制行動,保持心情愉快,約莫三天可產兩顆蛋。成本雖然很高,但鴨蛋品質更棒,卵黃紮實綿密,沒有腥味。曾大哥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選擇,給鴨好的生長環境,不只鴨子健康,也生產更優質的鴨蛋,是一個正向且永續的循環。
回歸一種最簡單的生態平衡的生活
看著這麼有生氣的蛋鴨養殖場,真心的覺得鴨子們應該覺得很開心吧?帶著滿滿的好心情向曾大哥與他的僱工們道別,離開前他們還熱情的拿著使用鴨糞肥種植的有機空心菜送給我們。心想,友善的循環其實就是這樣一種簡簡單單的生活態度吧?藉鴨養家,讓鴨過得好,也是讓自己過得好,更從鴨的生理循環中耕耘糧食,一切都在互相幫忙中體現另一種當代的生態平衡。